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农业部:全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发布时间:2008-11-21

    今年是农作物病虫害重发之年,“种类之多、虫量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然而,今年也是一个丰收之年,粮食连续5年增产已成定局,其中,病虫害防治挽回粮食损失800多亿斤。 
   
  在今年的虫口夺粮攻坚战中,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越来越引起重视。近日,农业部发出《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见》,首次明确了我国未来十几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目标与进程。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是5%,按照《意见》要求,明年将在全国所有的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部实现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到2010年,将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翻一番,提高到10%;到202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提高到50%。 
   
  目前我国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记者在以往的采访中发现,各地加大对专业化防治投入的呼声一直很高。在不久前,农业部召开的植保专业化防治座谈会上,与会的各地植保站长都提到,病虫害防治具有特殊性,从设备上讲植保器械前期投入很大;从人员上讲,病虫害每年就防治几次,收入少队伍难稳定;从效果上讲,病虫害防治不确定因素大,风险难把握。这些都决定了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弱势地位,需要加大投入。因此,《意见》要求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加大投入,并提出了3条途径: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要充分利用各项病虫防治经费补贴、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这些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资金困难,促进其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像病虫害防治不是农民自己的事一样,它也绝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地区的事,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国家财政应该有固定的、长期的投入来扶持和稳定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发展。 
   
  目前,各地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在市场运作中探索出许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包括专业合作型、企业带动型、大户主导型、村级组织型等。《意见》要求各地认真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部门组织、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等途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运行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的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建立示范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法,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健康稳定发展。 
   
  病虫害防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不仅指防治本身,还包括防治队员人身安全的保护———对此,《意见》提出要强化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服务指导,不但要及时向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布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要点,积极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除化学防治以外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而且要对从业人员加强安全用药、防治技术和药械维修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力争每个从业人员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意见》在强化指导中也要求各地要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专业化防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注册、工商登记、税务豁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小额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的防效保险和从业人员的健康保险,为专业化防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专业化防治队伍大约8万支,这些队伍的组建或撤销、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用药规范、机械配置和使用保管、防效保障等环节因地制宜、各有不同,《意见》要求各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组建和运行行为。要探索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认定标准和行业准入考核办法,逐步做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人员持证上岗。针对服务中防治是否达标等争议问题,要制定各类病虫害防治效果认定标准,探索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药害等鉴定机制、防治效果纠纷仲裁机制,及时解决专业化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来源:农民日报)